留住青山
2009年,一部以全国教育系统劳动模范、原山东省沂源县实验中学校长、党支部书记李振华为原型拍摄的电影《留住青山》,在山东省各大电影城热映,并迅速在全国传播开来。
李振华 1953 年从繁华的大都市南京,来到山东偏僻贫穷的沂蒙山区支教,把自己毕生的心血交给了这片英雄的土地。从任教第一个月开始,他就拿出部分工资帮助穷困学生, 56 年来共捐资 45 万多元。他还被评为全国有突出贡献的教育专家,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先后 5 度走进人民大会堂接受党和国家领导人的接见。他退休后不久,老区人民就自发为他雕铸了一座汉白玉半身雕像……
1936 年 3 月,李振华出生在江苏南京市的一个教育世家,受父母的熏陶和影响,他从小就立志将来要做一名教师。 1952 年 6 月,李振华终于如愿考上了南京师范大学,成为一名大学生。 1953 年初,党中央号召城市大学生和高中毕业生积极到贫穷落后的农村支教,大一还没有读完的李振华也积极报名来到山东。
“这儿比较艰苦,你就留在条件相对较好的县城驻地的南麻完小吧。” 1953 年 2 月,山东沂源县政府文教科科长对李振华说。“不,让我到全县最偏远落后的地方去吧!” 看着这位文静单薄的小伙子,文教科长愣住了,最后只好将他分配到全县较为偏僻闭塞的穷山沟韩旺。他哪里知道,这已是李振华第三次提出这样的要求。第一次是山东省教育厅准备将李振华分到条件较好的济南或潍坊,而他坚决要求到沂蒙老区;当来到当时的临沂地区,他又从地图上指着全地区最为偏远、山头最多的沂源县(当时属临沂地区, 1990 年 1 月 1 日划归淄博市)要求说,“我就去这里吧!”
李振华赶到韩旺,走进 3 间破庙改作的教室,映入眼帘的首先是掉落一半的门和没有玻璃的窗户,然后就是教室内散落着的大大小小石头。村支书告诉他:“这大石头是课桌,小石头是板凳。哎!村里穷,请不来老师,学生们有大半年没有上课了。”
这超乎寻常的贫穷落后,令李振华始料未及。吃惯了大米的他不知如何下咽那黑乎乎的地瓜面煎饼和糠窝头;晚上躺在教室一角用石头架起的床铺上,外面是漆黑的夜和听来毛骨悚然的狼嚎;他的一口南方话也引来学生的阵阵笑声和议论……最初的几天,李振华的精神似乎要崩溃了, 回家的念头一天天地在折磨着他。
苦闷中,他走出了校门。一位大伯拿着石头在烟熏的墙上为大家记工分,一个 38 岁的大姐缠着他要上学:“俺全家都不认字,春节前请人写了几张对联,俺把‘猪大自肥’贴在了灶王爷头上 ……”面对这些物质和文化都极度贫乏的农民,他的心在剧烈地颤动。同时,老区群众的纯朴和真诚也感动了李振华。他想起自己来时的誓言:“到最艰苦的地方去,到人民最需要的地方去。”几经思想斗争,他在日记中郑重写下“不做过路客,要做蒙山牛”这 10 个字。
要教好学首先要过“语言关”,为让学生能听懂他的话,他让家人从南京邮来收音机刻苦学习普通话,终于练成了一口山里人能听懂的“南京普通话”。李振华每月从工资中拿出一部分给学生买书、笔和本子。上级每月供应的 3 斤白面一发下来,他就做成水饺、面条,把贫困孩子叫到一起吃。为了提高教学质量,他自制了 28 种教具用于教学,他还利用星期天翻山越岭到孩子家里补课。他全身心的投入,使学生的学习成绩扶摇直上。
1955 年,他教的 8 名应届小学毕业生全部升入了初中,而沂源县其他学校的升学率只有 10:1 ,这一下轰动了整个沂源。这年底,山东省教育厅对李振华等一块来的 45 名南京籍支教教师进行追踪调查发现,短短两年多已有 37 人调回南京,剩下的 8 人中,也只有李振华在山村小学任教。 1980 年 8 月山东省教育厅再次对他们追踪调查时,剩下的 8 人中除李振华外也都“飞回”南京了。
1957 年,李振华在南京的女友一次次来信要他调回,他却反过来劝说女友也到沂蒙山区来工作,万般无奈之下,青梅竹马的女友与他分手了。 1958 年,在乡亲们的热情介绍下,他与当地的一位小学教师杨朝青结了婚。
1959 年,李振华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同年还被评为全国少先队优秀辅导员,出席了全国群英会,受到刘少奇、周恩来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亲切接见。返回济南时,时任山东省委书记白如冰接见了李振华,并感慨地说:“一个大城市的知识分子,不用说干工作,就是在这山沟里住上几年也算了不起啊!”白如冰最后告诉他,省委决定调他到省委宣传部工作。此后,团省委、省教育厅和临沂地区教育局也相继来调他。妻子杨朝青的大哥时任山东省工业厅厅长,也劝说李振华到省城工作。面对这一次又一次的调任机会,李振华每次都回答说:“我喜欢当教师,老区群众更需要我!”
1965 年,李振华被调到与韩旺相邻的张家坡乡中学一干又是 15 年。 1980 年 5 月,离高考还有两个月,一封“父病重,速归”的电报从南京飞来,紧接着是第二封、第三封……父亲到底还是没有盼回儿子,满怀遗憾地走了……这一年,李振华所教学科的高考平均成绩达到 83.6 分,在临沂地区独占鳌头……
父亲的离去击倒了母亲,母亲患了脑血栓致半身不遂。不久,南京市教育局给他发来商调函,李振华犹豫再三,还是舍不得眼前的这些孩子,放弃了最后一次调回南京的机会。
教育的核心是“爱”
1982 年秋,沂源县教育局为便于对被各学校刷下来的差生收拢起来集中教育,决定建立城关二中,并调李振华任校长。该校第一年招收的 2 个班共 108 名学生,人称“一百单八将”,大部分染有不良习气,平均入学成绩仅有 28.5 分,其中 9 名是派出所的重点帮教对象。当时沂源县初中老师教育学生的口头语是:“再不好好学习,把你仍到城关二中去。”教育局的同志也嘱咐李振华说:“不用让这些学生参加毕业考试,只要别让公安局逮去就行了。”
面对这群不上“套”的“马驹子”,李振华的使命感又一次被唤醒。他对学生全面调查后,掌握了“病因”。他说:“教育孩子的核心其实就是一个‘爱’字,感情的饥渴者最容易被感情所融化。”因此,“动之以情,施之以爱”成了他教育后进生的良药。
那时候,他每天早上 5 点守在学校门口,迎来所有学生,晚上,他又按时站在校门口,送走每一个人;他把自己的工资分给困难学生,给他们剃头、补衣服、做饭;天冷了,他住在男生宿舍,和学生们盖一床被子;天热了,他站在床前给学生扇扇子驱蚊子,甚至给学生洗脚……他逐渐完善了自己创造的“小目标分层推进法”,通过一个个“小目标”的实现,激励学生朝着大目标迈进。同时,只要学生在某一方面有丝毫的进步,他就及时予以表彰奖励。小小的一张奖状,微薄的一点奖品,却能在后进生心中掀起滔天巨浪。
这些在许多人眼里没有指望的“一百单八将”,经过李振华 3 年的精雕细琢后,毕业班的平均成绩名列全县第一,升学率达到 96% ,“一百单八将”里有 76 个考上全县最好的沂源一中, 26 个考上中专。城关二中这所一度被称为“少年看守所”的特殊学校, 1986 年被评为第一批省级文明单位,并更名为沂源县实验中学,不能不说是一个点石成金的现代神话。
李振华转化后进生在全省出了名,许多他教过的学生甚至会在不自觉间管他叫“爹”。当年的“一百单八将”之一杜玉虎从西安交通大学毕业后,推掉县内外很多单位的邀请,回到母校沂源实验中学教书,他甚至还把自己独生女儿的名字改为“李杨”,他说:“老师姓李,师母姓杨,就是割了我的头我也会永远记着李振华老师。”…… 1996 年 3 月 11 日,《人民日报》专门刊登了介绍李振华转化后进生经验的报道,并配发了《校长是关键》的评论员文章。
李振华担任沂源实验中学 11 年,他用责任和智慧在学校建设和管理中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奇迹:该校从 1986 年到 1997 年连续 11 年保持“省级文明单位”称号,并先后被授予“山东省青少年思想工作先进单位”、“山东省初中教学工作先进单位”等近百种荣誉称号,《人民日报》、中央电视台等 20 多家新闻媒体几十次报道了沂源县实验中学和他的事迹。他写的《国情教育探讨》等数十篇教育教学论文也先后在省级以上报刊发表,他 1994 年被评为山东省特级教师, 1998 年被评为全国有突出贡献的教育专家,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
李振华尽管各种各样的荣誉和头衔越来越多,但他那爱学生的一颗赤诚之心始终不变。从领到第一个月的工资开始,李振华就一直把它一分为三,一份给家人,一份给父母,一份给学生。几十年来,李振华到底资助了多少名学生,他记不清了,但他的学生都记得,老区的人民更记得:
学生唐军的父亲去世后,家庭负债累累,只好告别了学校,李振华不仅劝说他重返校园,还承担起他的全部学杂费、生活费,使唐军顺利考上了淄博师范学校。
耿启祥兄妹 3 人,自幼丧母,当他考入沂源一中,因交不起费用而不能入学时,李振华拿着 500 元钱及时赶到他家,第一句话就是:“费用我帮你凑,困难咱一起想办法。”
李振华一次在韩旺走访了解到曹光东、徐以涛等 10 名学生因天灾人祸导致家庭贫困,不能上学,他当即决定捐出 7000 元钱,支付这 10 名学生的学杂费。
何明富上高三时因家庭困难退学了,李振华自己负担起他在校的全部费用,使他又重返学校,并考取了西安工程学院。
任继功兄弟 4 人,在几度辍学的情况下,都受到了李振华的资助,有 3 人考入了大中专院校。
……
然而,他自己 50 多年来却一直过着极其俭朴的生活,一辆大金鹿自行车骑了 42 年, 30 元的钟山表戴了 39 年,一生竟没有穿过皮鞋,一身灰色的中山装洗得已经泛白……
绵绵爱意无尽头
1997 年 7 月 21 日,沂源县实验中学召开教师大会,李振华郑重向老师们道别:“我今年已经 61 岁,今天起就退休了……”听到这句话,很多老师当场就哭了。
得知他退休了,原本怕影响他工作而久不登门的乡亲们,提着土特产纷纷前来看望;在他最初工作过的韩旺,群众自发捐款为他雕了一座汉白玉塑像。老区人民的眷眷真情令李振华十分感动,他决心继续为老区的教育事业竭尽自己的微薄之力。
1997 年 9 月,他思来想去,决定把自己这 50 多年来仅存的 15000 元积蓄和 5000 元国务院特殊津贴分成三份,分别捐献给他曾经工作过的韩旺中学、张家坡乡中学和县实验中学,以此建立基金,奖励那些发愤学习的贫困生及优秀教师。这一次,妻子杨朝青犹豫了,她叹了一口气,说:“大儿子下岗两年了,两女儿夫妇也都双双下岗,小日子过得都不宽裕。只要他们同意……”
李振华是一名优秀的老师,却不是一个称职的父亲。由于他一心扑在工作上,没有时间过问和辅导孩子的学习,三个子女没有一人跨进大中专院校的校门,李振华也没有利用关系将他们任何一人安排到机关事业单位工作。因此,孩子们一度对他充满怨恨,他最宠爱的小女儿杨海英甚至改随了母姓,这就像把刀子一样狠狠刺在李振华心上。杨海英后来曾提出再把姓改回来,李振华说:“不用了,我的确对不住你们……”
1997 年 10 月初,李振华破天荒地把三个孩子请到一家小饭馆,当他们知道父亲的打算后,一个个都沉默了。
最后,小女儿杨海英打破了沉默:“爸爸,您已经捐了那么多了,应该享受享受了!”“再苦也苦不过山区穷孩子呀,把钱用在他们身上,比自己吃了穿了更有意义。”说罢,李振华拿出三包东西一一递给孩子们,包里是一盘录像带、一本书、一个文件。录像带是介绍他事迹的电视专题片《情洒沂蒙山》,书是写他的《红烛》,文件是县委发出的向他学习的决定。“别人都跟孩子留钱留家产,我这辈子留给你们的只有这三样东西了……今后遇到困难有了委屈,可以看看这几样东西。”
李振华退休后拿出全部家底捐资助学的义举,像投石入水般击起层层浪花。沂源县委、县政府和张家坡乡、韩旺镇的党员干部带头捐款,社会各界群众纷纷响应,沂源县实验中学、张家坡乡中学和韩旺中学相继建立了“振华奖学扶困基金会”。三个基金会目前已累计筹集资金 200 多万元,先后救助学生 5000 多名,让 2000 余名失学孩子重返课堂。
2001 年 2 月,李振华应聘到万杰朝阳学校任初中部校长,年薪是 5 万元,他很高兴能拿到这么多钱,他将它们派了大用场:除去生活费,每年拿出 4 万多元资助 23 个特困生: 5 个大学生、 5 个高中生、 13 个初中生,将被资助到大学毕业。期间,受助者随减随增,人数保持不变。
2009 年春节前,李振华坐公交车到几十里外的淄川服装城,花 1000 多元买了 23 件不同型号的羽绒服,这是他送给 23 个贫困生的春节礼物。谁的年龄多大,身材多高,胖瘦怎样,穿什么型号的最合适,他都了如指掌,而他却从来没有为自己和老伴以及子女买过一件新衣。
据统计,李振华近半个世纪中教过的 1 万多名学生中,至今无一人犯罪,考入大中专等各类院校的就有数千人; 56 年来累计捐款 42 多万元,资助学生 1000 多人,其中完全由他供吃、穿、学杂费,最终考入大中专的学生就达 36 人……
2009 年 9 月 6 日,由中华慈善总会等单位共同主办的第四届“全国十大社会公益之星”表彰大会在京举行,李振华获“全国十大社会公益之星”荣誉称号,彭佩云、邓朴方等国家领导人亲自为其颁了奖。
德高身为范,润物细无声。李振华这位普普通通的共产党员,他用毕生的爱给山区孩子插上了飞翔的翅膀,同时也在希望的大山里铸就了一座令人仰视的丰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