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贪官八年逃亡路的警示意义

发布者:系统管理员发布时间:2012-03-19浏览次数:844

新华网:贪官八年逃亡路的警示意义
       八年担惊受怕的逃亡之路,八年风餐露宿的非人生涯,八年生不如死的人生体悟,农行海南省分行临高县支行原副行长陈建学,用自己贪污——潜逃——痛苦——自首的心路历程,演绎出一幕“贪官亡命漂流记”的生活悲剧,既为对官员的反腐倡廉教育提供了活生生的反面教材,也给功利盛行的时下社会带来诸多人生警示。
       如果说陈建学八年前的贪腐与潜逃缘于钱迷心窍的私欲和逃避制裁的天真,那么,如今弃暗投明的自首与回归,应不失为迷途知返的理性归宿和明智选择。导致陈建学直面法律惩处的人生拐点,既是检察机关不懈追逃和“清网行动”及政策感召的威力所致,更是生不如死生存窘境促成的无奈反省,既印证了“孽海无边回头是岸”的人生哲理,也诠释了“失去之后才知道珍惜和拥有”的生活道理。
       陈建学八年逃亡路警示人们,人生的追求既非官位至尊的有权有势,更非一掷千金的巨富豪宅,3000万元的不义之财不但没有给陈建学带来幸福与快乐,相反却成了他的人生污点和心头之患。经贪腐之变,他打破了原有的宁静与温馨,再也无法回到过去的生活,“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平淡日子成为他对未来的憧憬;受惩罚之虞,他选择了逃亡、藏匿、惊恐与孤独,尝尽了人不人鬼不鬼的非人之苦;由自首之脱,可口饱饭成为美餐,拥梦一觉犹作享受,妻子染发也成为久违亲情,“做人真好”成为终结苦难的最大感受。
       其实,何为“人生”,何谓“幸福”,这个纠结了人类数千年的亘古话题,至今还在困扰着人们的思维。尽管答案见仁见智、五花八门,且内容丰富多彩、与时俱进,但有一点却是没有悬念、不存在争议的真理与共识,那就是生命是宝贵的、人生是短暂的、幸福是感知的。对于死者,活着就是幸福;对于残缺,健全就是幸福;对于灾难,平安就是幸福;对于囚禁,自由就是幸福;对于孤独,亲情就是幸福……造福社会、取财有道的人生是安然的、敞亮的;损人利己、坑国害民的人生是龌龊的、可悲的。这不是高谈阔论的空洞说教,而是一再被应验的现实感受。
       亲身经历的生活刻骨铭心,现身说法的教育入脑入心。八年逃亡路对陈建学是一次脱胎换骨的洗礼,而对至今仍抱定“金钱就是幸福”错误认知的贪官污吏们,无疑是一声警钟、一副解药。人们静候法律对陈建学贪腐案的公正判决,也正告那些处在过去时、进行时和将来时不同阶段的贪腐者,浪子回头,悬崖勒马,好自为之。
 
媒体链接
揭开农行海南临高县支行原副行长陈建学的8年潜逃路
新华社海口2011年11月15日专电题
       生不如死,山洞藏身——揭开农行海南临高县支行原副行长陈建学的8年潜逃路
新华社记者  傅勇涛
       “8年间躲避在高山密林中,藏山洞,吃野菜,过着人不人鬼不鬼的炼狱般生活。”这是犯罪嫌疑人陈建学对8年逃亡的直白描述,日前,终究熬不过良心谴责的陈建学向海南省检察院投案自首。
       涉嫌贪污、挪用公款2300余万元的农行海南省分行临高县支行原副行长陈建学曾被公安部列为B级通缉犯,悬赏10万元全国通缉。8年潜逃期间,陈建学的妻子入狱、孩子吸毒、父亲瘫痪在床,面对种种不幸,他经历了怎样的悔恨?
34人被立案查处 涉案单位几乎“全员作案”
       2003年12月15日,中国农业银行海南省分行内控综合评价小组在临高县支行加来营业所检查时发现,2002年12月至2003年8月期间,该所发放的小额质押贷款400.5万元没有存单做质押,并在查库中发现短款4.8万元,怀疑涉及相关人员职务犯罪。后经中国农业银行海南省分行调查组核查认定,该所办理的小额存单质押贷款绝大部分为虚假贷款,临高县支行原副行长陈建学有重大作案嫌疑。
       经查,犯罪嫌疑人陈建学在任中国农业银行临高县支行加来分理处主任期间,操纵营业所相关人员采取直接盗支企事业单位存款、虚增存款、发放虚假贷款和虚假挂失、提前支取储户存款等手段贪污挪用公款。该案件形成的风险资金总额达3000余万元,而主犯陈建学个人涉案总额达2300余万元。
       海南省检察院反贪局检察官周廷星说,该案不仅是2003年海南案值最大的经济案,而且案件最复杂,作案手段达20多种,作案无规律,无章法,涉案单位几乎是“全员作案”,而且几乎每天都作案,随意性很大。
经过海南省检察院调查,该案共立案查处贪污、挪用公款34人,63人被中国农业银行海南省分行给予行政处分,而主要犯罪嫌疑人陈建学一直潜逃在外。
       8年期间,为寻找犯罪嫌疑人陈建学,海南省检察院、公安等部门曾先后多次组织数百名警力对陈建学可能藏身的村落和山区进行拉网式搜捕。每逢中秋、春节等传统节日期间,公安部门都安排警力进行摸排守候,根据掌握的情报线索,多次组织警力对陈建学可能藏匿地点进行搜捕,但一直没有抓捕。
       “住山洞,吃野菜,想到妻儿就流泪”
       11月14日,记者来到海南省检察院审讯室,犯罪嫌疑人陈建学静静地坐着,一套崭新休闲服和刚用染发剂染黑的头发却遮挡不住他满脸的憔悴。
       陈建学说,他一直藏匿在海南临高县加来镇附近茂密的山林里,那是他从小玩到大的地方,地形地貌都很熟悉。为长期潜逃做打算,他打起了挖山洞的主意。“一共挖了3个山洞,每个不大但可以容纳下我。上面盖上树枝、树叶,从外根本看不出是山洞。最长的一次连续在同一个地洞里躲了两个多月。”陈建学说。
       在陈建学看来,8年间露宿山洞的苦无法用言语表达。他哽咽着说:“下雨的时候,浑身被淋湿,尤其是冬天冷得发抖。夜晚,一个人在漆黑的洞穴里任由蚊虫叮咬。饿了就偷偷钻出来,到山上挖红薯,吃野菜,渴了就地喝溪水。有一次警察来搜山,躲在洞穴里两天两夜不敢出来,没吃没喝,又饿又慌张。” 
       “肉体的痛苦是次要的,最痛苦的是对家里人的挂念。”陈建学最放心不下的是年迈的父母、妻子和孩子,每到春节,听着远处的鞭炮声,他就越发地想家。“一个人晚上躺在寂静的山洞里,望着星空,听着蛙声和鸟叫,就会倍感伤心,不知不觉就泪流满面。”
       如今,已经投案自首的陈建学听到狗叫声,或者急促的脚步声、看见车灯、警灯都显得尤为惊慌。“8年来,每天都过着人不人鬼不鬼的生活。”陈建学说。
       事实上,据办案人员介绍,陈建学的家人为他8年的潜逃付出了更为惨痛的代价。妻子因犯窝藏和包庇罪被判刑3年。72岁的老父亲,患老年痴呆症已3年。大儿子今年只有16岁,吸毒史却长达7年,辍学4年;小儿子年仅13岁,辍学1年,去年开始吸毒,不幸被人砍成重伤。“自己的亲生骨肉惨遭毒品之害,小小年纪饱尝艰辛和痛苦。每念及此,陈建学悔恨万分。”办案人员说。
       监督不到位:权利变成犯罪的工具
       在海南省临高县加来镇,早年的陈建学口碑不错。靠自己勤劳的双手,在进入农行临高县支行工作前,个人积蓄已近百万,盖起了加来镇最高的楼房。父母都是银行退休职工,岳父母家境也颇为优越,一家人过得富足而温馨。
       缘何这位“有志青年”却一步步陷入犯罪深渊,明目张胆地将银行当作了自家“钱庄”,贪污、挪用公款2300余万元?
       “陈建学出事,不是偶然,而是必然。”一名知情人士告诉记者,陈建学做事向来大胆,不按常规办事。他为人讲义气,喜欢显摆办事“呼风唤雨”的能力,银行的政策法规对他而言是形同虚设。在他担任农行加来营业所主任期间,给当地居民贷款盖房从不要任何抵押。
       陈建学也坦承,虚荣、好强、讲义气的坏毛病害了他。他说,1995年入行以后,没有经过任何培训,也不懂会计、财务、金融等业务。“业务不了解,法律意识也淡薄。升迁主要靠讲义气和领导的关系好。”与陈建学共事多年的一位同事评价陈建学“没文化,胆子大,有魄力。”
       海南省检察院的办案人员说,陈建学为什么能够为所欲为?原因就是银行内部监督机制虽然存在,但不健全或监督不到位,在小集体中监管缺失,陈建学搞家长制、一言堂、一个人说了算。
       海南大学社会科学研究中心主任曹锡仁表示,腐败的产生,说到底是制度落实不到位。一些单位负责人对党风廉政制度规定熟视无睹,漠然处之,使规章制度形同虚设。